雞蛋常見問題與迷思

雞蛋常見問題與迷思

煮熟後的蛋,為何有些很難剝殼?

評斷蛋的新鮮與否,另一項指標就是蛋的氣室大小。 大家都知道蛋的鈍端有氣室,氣室愈小代表蛋愈新鮮,因為空氣的侵入量少,致使蛋體內部的蛋殼膜與外部蛋殼緊密貼合,因此愈新鮮的蛋煮熟後愈難剝殼。

反之,存放較久的蛋,空氣侵入量多,氣室變大,連帶使得蛋殼膜與外部蛋殼的貼合度不再緊密,因此煮熟後反而較容易剝殼。

遇到難剝殼的蛋,應在沸水中煮5分鐘後,隨即撈出用冷水沖洗,待外殼涼到可以用手拿時,即將外殼打碎,在冷水中或在冷水沖洗下剝殼,就能輕易將蛋殼剝除。

為什麼雞蛋會有紅色小斑點呢?

雞蛋生成過程時,當外部環境吵雜聲響較大時,如打雷或受到驚嚇時,就會容易形成血斑蛋。 另外,放牧與平飼飼養方式也容易產生血斑蛋,主要是因為雞隻沒有受到牢籠的束縛,可自由的在室內或牧場中活動, 雞隻於跳躍、奔跑活動的當下,即有可能因震動而容易形成血斑蛋。 面對血斑蛋自然產生的問題,需以先進的洗選設備,透過燭光照射及血斑蛋偵測設備,篩選合格的蛋品。

而包裝出貨的蛋品縱使偶見一小點血斑,均是符合品質要求下的正常品(國際通用標準血斑小於0.3公分為正常範圍)敬請安心食用。

蛋真的是愈大顆愈好嗎?

根據研究,蛋的重量與大小,與母雞的周齡增加成正比,所以老母雞比較容易下大蛋,且因老母雞所產的蛋殼強度偏低, 所以蛋愈大,蛋殼愈脆弱,病菌入侵的機率也較高,所以挑蛋不一定愈大愈好。 在國外,一般以M-size的蛋賣價最高,因為M蛋才是年輕母雞下的蛋,這跟國人所認知的L蛋是最好的,有很大的出入。

蛋黃顏色愈紅愈深,代表品質愈好嗎?

蛋黃顏色深淺與品質的好壞並不一定相關,因為蛋黃顏色深淺是可以被改變的。一般常透過在飼料中添加胡蘿蔔素,讓蛋黃色澤變紅變深,只是胡蘿蔔素有些是人工化合物,吃多了對身體反而不好。 更聽過國外有人用蘇丹紅去代替胡蘿蔔素,讓蛋黃變得更紅,但蘇丹紅吃多可是會要人命的,所以不能只以蛋黃顏色去決定蛋的好壞。

部份雞蛋打開後,蛋黃中為何有一小點深褐色的斑點呢?

蛋黃中出現的深褐色斑點叫做血點,而產生血點的因素很多,其中一項原因就是雞隻品種的自然差異。一般來說,產紅殼蛋的雞隻產出血斑蛋的機率,較產白殼蛋的雞隻來得高。 而血點的出現乃是因為雞蛋於子宮發育成型的過程中,部份微血管破裂所致,實屬正常現象,對於雞蛋在食用與營養價值上,是完全沒有任何影響的,可以放心食用。